微信号:

总想买买买要治吗?--健康·生活--人民网

时间:2022-06-03 03:09人气:编辑:admin

84b92a162050750a9b6be9a483d3ad43.jpg

11月7日,在青岛顺丰华骏分拨中心,自动智能分拣系统分拣包裹。新华社

截至11月11日24时,天猫“双十一”总交易额达到5403亿元,“双十一”凌晨仅45分钟。411个百万元以上的中小品牌去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截至11月11日23: 59,JD.COM平台累计订单金额超过3491亿元,超过去年同期。31个品牌销售额突破10亿元,家电成交额5分钟突破20亿元.

“去年‘双十一’买的太多了,‘跨店满减’等各种优惠用的很多。但是家里存放的化妆品堆满了储藏室,不知道这几年能不能用完。今年‘双十一’反正是不敢再买了。”29岁的北京白领孙晨(化名)无奈地表示,网购会“上瘾”,她虽然乐在其中,但也深受其害。

第48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8.1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亿。短视频加入直播和电商,电商直播用户占直播用户60%以上。随着近两年互联网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人们在“看直播”和“刷视频”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网购。

“我从几天前就开始关注网上的价格了。我把想买的东西提前放进购物车,等着11号凌晨付款。”刚刚经历了“双十一”购物狂欢的王女士兴奋地说起了自己的购买经历。平时王女士10点就睡了,10号却熬夜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刷屏,浏览其他商品的折扣和剩余件数。

守夜、刷屏、抢购,11月10日夜,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王女士只是“备战大军”中的一员。电商的“疯狂打折”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网上消费者终于可以低价买到自己“贪吃”了很久的东西,非常兴奋。

前不久,微博里发起了一个关于“双十一预售”的话题,微博里一个叫刘小溪的用户在话题下评论道:为了能在当天的直播间里消费,我不得不不停地购买buy buy里的红包券。我真的无法控制我想买它们的欲望。微博中一位名为“王阿润”的用户也写道:我已经为预售花了一万多元,所以下个月我要节衣缩食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曲珊告诉记者,“大部分生活中总想从买买买的人,还没有到非要就医不可的地步。不要以为在‘双十一’买多了,就会认为自己购物‘上瘾’了。‘成瘾’也要符合相关特征。”

“首先,我会过分关注或者沉迷于购买这个东西,并因此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购买过程的中心,你会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表现出积极的体验;但购买后会产生失落、后悔、孤独等负面情绪。其次,社会功能受损。浪费时间,导致工作、家庭、学业都无法投入或完成。”

曲山说:“如果这两个特征同时存在,那肯定是不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判断这个人上瘾了。”

据介绍,“瘾”有两种。一个是物质成瘾,一个是行为成瘾。“购物瘾”属于后者。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购物成瘾”这一项。

曲山补充道,“虽然没有这种诊断项目,但这种现象有时会被归为‘冲动控制障碍’,类似于酗酒成瘾、赌博成瘾等。且属于成瘾行为。”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牟晓东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不断购买,但又不愿意丢弃,囤积过多会造成生活空间的拥挤和混乱,引起精神和情感上的痛苦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明确“囤积症”需要注意什么。“这种囤积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身体疾病(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且不能用于其他精神障碍。”肖东补充道。

“去年‘双十一’期间,我进了网络名人里的一个直播间,用快速的方式抢到了号称全网最低价的电子爆款。”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的李宇(化名)告诉记者,类似的低价活动,只要看到我肯定会买。

但也有不少网友反映,“双十一”期间的一些所谓优惠,其实是提价后的优惠,其实和之前差不多。近年来,“双十一”中隐藏的“陷阱”远不止这些。“打折前偷偷提价”、“人气够了特价商品断货”、“假水货像真鱼”、“运费低价骗人”等各种花样,让人防不胜防。

“后悔都来不及了!”李宇说,现在“双十一”的优惠购物规则特别复杂,预售时间越来越提前,发货速度也加快了。有时候冲动之下买了很多东西,想要退款的时候货到了。

“尤其是当你没钱的时候,各种消费平台上借钱的小程序‘上线’,砸破的钱包又‘鼓’起来了。”李玉无奈地说。

如今,我们日常的手机软件、新闻、网页都在提醒消费者,不买就出门,“好评如潮”、“人手一件”等字眼映入眼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雪雅表示,这些外部营销的大购物氛围使得人们的主观意识无法腾出一个平静的空间,从而加入到这场被动的狂欢中。

调查显示,在网购人群的年龄结构中,19岁至40岁人群是网购人群的主体部分,95后年轻人占大多数。现场购物的中坚力量是30岁左右的人。在学历分布上,大专、本科学历的人占网购群体的80%左右,是网购大军中的主力军。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邱认为:“从社会环境看,随着5G网络的应用和完善,网购平台蓬勃发展,消费主义网络渗透力增强。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非理性购买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其中同步心理尤为突出。“李雪雅介绍,同步心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是指同一社会阶层或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的人,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双十一”全民狂欢购物期间,很多人会以身边的人作为参照系。如果他们买的比别人少,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网购成瘾”现象还需要考虑生物遗传原因,有些人天生就有“成瘾”基因。

曲珊解释说,同时患有焦虑、抑郁、强迫等问题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难以与他人良好沟通,于是试图通过网购来逃避现实、缓解压力,从而产生不可控的购买欲望。

“这也和人的性格、性格有关。与这种现象相关的人格特征一般包括犹豫、拖延、回避、难以计划和完美主义。”小董介绍,遭受过心理打击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心理问题。“这可能和童年经历有关。长大了就没有安全感了。你需要获取和储存东西来满足你的安全感。”

“当然,有些人喜欢囤积东西不仅是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肖东补充道。

“你可以适量购买。在不需要干预的时候,适度购物确实可以改善情绪,缓解情绪。”大连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陆

“不是这样的。”曲珊说,当有深层次的情感问题时,购物可能只会起到麻痹作用。然而,在购物成瘾者中,这种深层次的原因是普遍的。

据记者了解,90后、00后已经成为网购的主要群体之一。超七成大学生参加过各大网络平台的线上“双十一”活动,“包一条街”现象重现校园。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翟光宇也表示,90后、00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很容易与社会交往捆绑在一起。无论是《网络名人种草》还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是彰显个性的消费品,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将消费与社交圈联系在一起。这种消费有时是为了寻求关注,有时是为了融入一个群体,或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衣着与众不同。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跟风、攀比、冲动、享受,这些都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的消费特点。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没能体会或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很多买家只是享受了一时的消费快感,大部分都是买了没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而且,购买的商品也不一定物有所值。”南开大学日本经济研究部教授张玉来表示,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情绪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选择消费方式上不可取,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但对于商家来说,利远大于弊,‘双十一’是商家利用人们‘缺失’心理来获利的促销手段。”陆特别提到,“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购买需求的学生,他们会转向借呗、花呗等软件。还款困难时,焦虑也会影响学业。”

“对于症状不太严重的‘剁手族’,如果你想控制自己总是买东西的欲望,不妨试试简化方案3354,学会‘放弃’。”牟晓东建议,首先要抑制冲动消费,先把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延长付款时间。同时,你也可以制定一个消费计划,把这些钱分开不同的用途,设定一个支付限额,学会选择,严格控制你购买的数量。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休假期”。比如你可以控制自己两天不看购物软件,然后逐渐延长期限,最后从buy buy完全克服购买欲。

小董说,如果症状严重,解决的办法和治疗焦虑抑郁的原则是一样的。适当的心理治疗;重建生命的法则与药物治疗。

“如果你目前有十种摆脱孤独的方法,除了购物,你还有九件事要做。如果你有两种摆脱孤独的方法,除了购物,如果把另一种扔掉,那就只剩下购物了。”曲珊说,如果购买欲难以控制,也可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比起几个小时盯着直播间购物,把手机留下来跳广场舞、钓鱼、去健身房都是缓解行为成瘾的好方法。”曲珊建议和朋友多做户外活动,爬山跳广场舞,买东西的“瘾”可能会自愈。

曲珊建议,对于心理问题较深的患者,这类人要及时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敢于敞开自己,多与人接触,多参加社会活动。一旦购物成瘾行为得到改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都会得到提高。“因此,与其要求消费者不要购买,我希望他们转移注意力,做点别的事情。”曲山说,多读书充实自己,充实内心,是一个很好的替代。

标签: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热门标签

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百家号

网站简介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2-2019 网店转让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备案号: